第七期——「高翻X冬奥」冬奥会圆满收官,铭记那些难忘瞬间
2022年2月20日晚,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历时16天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志愿者们用热情点燃了这个美丽冬天,同时也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冬奥回忆。
今天的分享我们邀请到了汪若雁、马志鹏、熊志远、李宇轩同学,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脚步,重温冬奥会的难忘瞬间。
汪若雁
冬奥闭幕当天,也是花滑表演滑的日子。数十年如一日在清冷冰场上训练的运动员来到聚光灯下,来到她/他们的主场。我们坐在远处的观众席,掩身没入黑暗中,不再近距离地直面运动员,也无需争分夺秒给选手讲解颁奖流程,仅仅是投以注视,尽情献上掌声与欢呼。是,差点没把嗓子嚎哑。作为志愿者,在这片冰场上有幸见证了无数次超越与冲刺,也目睹了欢笑和泪水,但在这天,在表演滑运动员返场后,在天下一家亲的氛围里,我感受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热爱。这不分国界,无关语言,它比所有掌声和欢呼都响亮。
马志鹏
转眼间万众瞩目的冬奥会已经落下了帷幕,作为一名首都体育馆的语言服务志愿者,从初上岗时充满了期待和新鲜感,到第一次提供口译服务时的紧张和成就感,再到对日常工作和术语的熟悉和适应,直至圆满完成冬奥志愿者任务,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冬奥进程的同频共振和作为“冬奥人”的成长。非常感激冬奥这个平台,让我实现了很多梦想:参加开幕式、在赛场看花滑和短道比赛、为中国队做翻译、见证中国队夺取首金和完美收官等。
欣逢盛事凭国力,且看龙凤借青云。在许多高光时刻,最难忘的要算给中国队接受采访提供口译服务了。转播混采区是运动员下场后经过的第一个区域,也是语言服务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全力以赴后的运动员们往往都气喘吁吁,声音也比较小,这些都给采访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还有一层紧张来自运动员们的“光环”。当看到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偶像此时此刻就在眼前听自己翻译记者的提问,内心更是激动不已。虽然手心微微出汗,记笔记的手微微颤抖,但是当话筒递到嘴边,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凭借着详尽的译前准备和扎实的基本功,最终圆满地完成了口译任务,留下了与武大靖、任子威、曲春雨、孙龙等同框的珍贵照片。
助力冬奥,与有荣焉。很高兴地看到自己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在运动员、记者、工作人员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冬奥贡献自己的力量,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繁荣、强大、自信的中国。Beijing 2022, Together for a Shared Future!
熊志远
看着闭幕式上的奥运圣火逐渐熄灭,一个月间的种种过往又浮上心头。语言服务志愿者的工作中有不少高光时刻,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为记者发放同传耳机。
开幕式当天下午是首体的首场发布会。虽然事先已经进行过推演,但当发布厅大门打开时我才发现这份工作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如何辨别谁需要耳机,谁不需要耳机?如何通过一双眼睛确定沟通语言,如何让记者从围巾帽子耳机线和冰墩墩挂饰中将注册卡剥离出来?这些问题都是我起先没有想到的。发耳机这件与同传如影随形的工作竟也暗藏玄机。
2月15日晚要举行女子单人滑短节目后的新闻发布会。虽然我们料到会有大批记者涌入,但是当两桌80个耳机都发完之后还有记者陆续入场时,我们还是有些措手不及。在发布会后归还耳机时,各国记者井然有序地排起队伍,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将一百多个耳机悉数回收完毕。在记者的一声声thank you和带着洋腔洋调的“谢谢”中,我们圆满完成了最具挑战性的一场发布会的语言支持工作。
十分荣幸能够有机会为北京冬奥会服务,感受祖国的富强开放和志愿服务的快乐、幸福与自豪。
李宇轩
Time to say goodbye~大家好,我是奥林匹克大家庭酒店礼宾志愿者李宇轩。不知不觉,我的奥林匹克之旅已经走到终点。非常幸运能够见证Beijing 2022从开幕式到闭幕式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我们见证了奥林匹克的精彩,奥林匹克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从第一次与巴赫主席近距离接触,第一次遇见IOC委员,第一次与外国使团交接协调,到数不清多少次在洲际酒店穿梭,在国家体育场演练,在工作中收到的反馈与鼓励让我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志愿服务的意义是无穷的。
体育促进和平,北京冬奥已经结束,但奥林匹克精神将会一直延续,让我们Stronger Together。再会。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北京冬奥会已圆满落下帷幕,但在即将到来的冬残奥会上,志愿者依旧会用热情点燃冰雪赛场,奏响一起向未来的乐章,让我们拭目以待~